無人農機、各類小型機械、自動化排灌系統、新型農業物聯網等新技術新機械在農場中遠程運作,7000畝土地僅需1個人管理是什么感覺?浙農股份下屬浙農科技岱山項目負責人周理達的答案是“很爽”。
浙農科技岱山項目位于舟山市岱山島西南部,園區內大部分土地以前都是曬鹽制鹽的鹽田,浙農科技通過鹽田復墾、種植運營,傳統鹽田不僅變成了豐收稻田,更成為充滿智慧的“未來農場”,近來受到央視新聞、新華網、中國新聞網、工人日報等主流媒體關注聚焦。
土壤改良 節水循環 科技攻關鹽堿地適種瓶頸
此刻一望無垠的良田在數年前,還是大片鹽堿化程度高、板結嚴重,遠看盡是溝壑,近看滿是龜裂的曬鹽場。自2018年以來,浙農科技團隊一心撲在這一片鹽堿地試驗田上揮灑汗水、播種希望,克服年年曬鹽碾壓造成的土塊黏重、滲透性差等難題,迎戰海島淡水資源緊張、臺風大風天氣頻發等重重挑戰,反復修改、調整、優化施工方案,確定了一套因地制宜的土壤改良實施方案,并歷經數年的種植運營,最終結出了碩果。
岱山項目是是浙江省乃至東南沿海首個大面積鹽堿地改良項目。針對鹽場土壤顆粒細小、密實度高、透水性差等問題,浙農科技技術團隊開展了鹽堿地土壤改良試驗工作,通過應用新型土壤改良劑、淡水淋洗等產品和技術,開挖深度排鹽溝、連續種植水田及耐鹽蔬菜種植作物,成功解決土壤返鹽問題。經過近年來的改造,區域內土壤有機質含量從10克/千克以下提升至15克/千克以上;水溶性鹽含量從部分地塊1%以上降低到0.3%以下;新增有效水田2465畝、旱田2758畝,能夠開展農業規模生產。
同時,立足海島縣可用水資源短缺、蓄水工程規模有限的現狀,項目還在2400畝水田區域中還實施20千米低壓管道灌溉,相較于傳統灌溉節水20%以上;同時利用農田退水開展微咸水低成本淡化項目,實施設施蔬菜鹽堿水“淡化—灌溉”技術試驗示范,較常規鹽堿水淡化節約成本100%以上;當地還積極探索雨水收集循環利用、節水灌溉、零排放節水新模式,水資源利用率從70%提高到85%以上,實現鹽堿水的綜合利用。
“未來農場”?鏈式發展 科技賦予無限可能
項目區廣闊的農田內,農民很少,各種現代化設備卻隨處可見:噴灌設備在地頭給西蘭花澆水,無人駕駛拖拉機可以搭載各種農具進行旋耕、犁田、滅茬等針對性作業,多光譜無人巡檢機在農田上空巡檢,無人植保機可以根據系統生成的“處方圖”進行變量作業……立足“科技強農、機械強農”,浙農科技積極運用無人農機、農業物聯網等技術新質生產力建設“未來農場”,岱山項目可實現農田墑情、蟲情、病情、氣象、土壤環境等信息實時掌握。
有了智慧農業系統“加持”,周理達一個人就可以輕松管理園區幾千畝地。他只需點擊手上的智能設備屏幕,依托分布在田間各處的高清攝像頭和傳感器設備,土壤濕度、土壤鹽分、氣象數據、蟲害種類等信息一覽無余,為農場科學種植提供數據參考。眼下,園區正在準備播種冬小麥。周理達輕點手中的設備屏幕,遠處田野中的一輛無人駕駛智能拖拉機便開啟了自主作業?!白蛱煳乙呀洖樗O定好了地塊,今天它就能自動開展滅茬、旋耕等作業?!?/p>
生態混養 “稻+”模式?“共贏”里提升經濟效益
針對攻克鹽堿地土壤改良后種植水稻存活率及產量雙低的問題,浙農技術團隊篩選出甬優1540號水稻品種進行試種,三年來水稻平均產量從不足350千克/畝提高到了441.4千克/畝。在畝均產量不斷提升的同時,項目內還因地制宜采取西蘭花—辣椒、西蘭花—西瓜等“稻—果—蔬”連茬輪作生產模式,著力提升畝產效益;同時,立足生態循環、農業科技示范、產學研于一體,項目還以點擴面探索“稻蝦、稻蟹、稻魚”共養模式,如利用青蟹—害蟲—排泄物—稻田的食物鏈關系,構建生物循環過程,提升農業生態與經濟效益,園區畝均收益已超過7000元人民幣。
(綜合報道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