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長安的荔枝》:一顆荔枝的“長安十二時辰”
大唐天寶年間,五十二歲的“長安漂”李善德正在城南歸義坊買個經濟適用房安家。長安城寸土寸金,作為一名從九品下的小官,幾十年的積蓄只夠首付,還需要找招福寺的典座(和尚)借貸才能湊夠房款。為一家老小辛苦奮斗的身影,像極了現代在大城市打拼供樓的“北漂”“滬漂”。本以為日子可以這樣平靜地過下去,李善德卻在上司的忽悠和誆騙下,無意中接下了一個“燙手山芋”:貴妃誕辰將近,圣上命他從嶺南將鮮荔枝運到長安,作為貴妃生辰禮。
這名唐朝的“社畜”,剛正式成為“房奴”,還來不及享受生活,就踏入了一生中最驚險的時期。要知道,唐朝的時候可沒有冷鏈生鮮配送,荔枝“一日色變,兩日香變,三日味變”。而嶺南距離長安五千四百四十七里,山水迢迢。即使快馬加鞭,采用當時官方最快的“驛使赍(jī)送”,日行五百里,趕到皇城也要十幾天,新鮮荔枝絕送不過來。這是皇帝的圣命,任務無法如期完成,只有死路一條。他自己身死也就罷了,巨額債務無法歸還,他的妻女也將被變賣為奴。
“既是退無可退,何不向前拼死一搏?”要想完成前無古人之事,其中的艱難險阻可想而知。離開長安之時,李善德的九九八十一難剛剛開始:運輸經費的匱乏、嶺南節度使的刁難、荔枝貨源的尋找、想要爭功的朝廷大員,都是橫亙在他眼前亟待解決的難題。而李善德的內心,更是充滿了矛盾的掙扎,“只因為京城貴人們吃得一口鮮,便要受斧斤之所。還有多少騎手奔勞涉險,多少牧監馬匹橫死,多少江解架櫓折斷,又有多少人為之喪命?”
“就算失敗,我也想知道,自己倒在距離終點多遠的地方。”與其說這是一顆荔枝的長安十二時辰,倒不如說是一個古裝版的職場小說,一個職場“社畜”拼命求生,與命運抗爭的故事。馬伯庸以微觀人事折射大唐宏觀社會,而我們在跌宕起伏的故事中,與古代的“自己”實現共情。各方利益的博弈、不斷修改需求的“甲方”、管理層內部的矛盾、職場斡旋的情商,這不就是職場人的必經之路嗎?
到底怎樣才能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障礙,扭轉荔枝變質的規律,完成朝廷交辦的差事呢?大家不妨在閑暇之余,去翻一翻馬伯庸的這本《長安的荔枝》。小說的后部寫到,“為了慶祝貴妃誕辰,整個長安城都變成了一片花卉的海洋。要的正是一個萬花攢集、千蕊齊放、香氣沖霄、芳華永繼,極盡絢爛之能事。城門尚是如此,可以想象此時那棟花萼相輝樓該是何等雍容華貴……現在這場盛宴,只差最后一樣東西,即可完美無瑕。”那么六月初一的誕辰,圣上和貴妃到底有沒有吃到嶺南的鮮荔枝呢?
(浙農投資 蔡夢潔)
?
讀《長安的荔枝》
“天下熙熙,皆為利來,天下攘攘,皆為利往”。
歷史中有多少為權利誣陷栽贓、逢高踩低、諂媚禍國之人,但從長期來看,有德之人最終仍會撥亂反正,成為歷史前進的推動者,發揮著光與熱。
主人翁是長安的一個九品小吏官李善德,因為被同事陷害而被迫當上荔枝使,去完成從嶺南運輸新鮮荔枝到長安——不可能完成的任務。其中,給我印象深刻的是“流程是弱者才需要遵循的規矩,越靠近權力中心斗爭愈加殘酷”。但是他在一次又一次刷新對權力的認識后,并沒有被權力誘惑而忘記他做人的初心和原則。他已經完成了采購鮮荔枝這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后,本可以升官加爵、過上他以前向往而不得的生活時,他選擇了遵從自己的本心和良善,敢于與權勢對峙,揭示權勢丑惡的一面。他看到百姓的不易和官場的黑暗以及曾經弱小的自己。
正是他這種始終保持內心純凈的品質讓我欽佩,而面對絕境絕不放棄不斷努力達到目標的精神也值得我們學習。未來,不管我處于任何位置、任何絕境,我也要像李善德那樣,就算知道結果是失敗,也要盡全力去做,通過做來知道自己與成功的距離。
(明日控股?陳兮)
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