依稀記得,我第一次讀這本書大概是在三年前,那時候娃還是天真爛漫的幼兒園一員,每天最重要的事是好好玩兒。我也沉浸在對娃的無限期待中,比如幻想著長大后他考上清北名校這樣的場景。
與很多父母一樣,我對孩子的期待是與生自來的,總覺得我的孩子是與眾不同,獨一無二的,從小就對他有無限期待。其實每個孩子,都有他自己的優點和缺點,我們需要不斷強化優點,優點最大化(和銷售所說的利益最大化同理);缺點最小化。不能因為一個優點而沾沾自喜,也不能因為一個缺點而大發雷霆。成年人都有缺點何況是孩子呢!
孩子的教育沒有捷徑,但是有方法。在家長的言傳身教和默默的陪伴下,引導孩子養成一個又一個良好的習慣,這是貫穿家庭教育始終的準則。有人說,我也知道要培養習慣,但是我跟他說他不聽啊!是啊,如果說說孩子就會聽,照著你的指令乖乖去執行,那教育會不會太簡單了,這個職業就不會有那么多人不想干了。
本書作者的女兒曾說過,媽媽是我最好的榜樣。現實中我們都希望孩子讀書時努力,長大了成才,如果身邊有一個榜樣時刻引導著他,這個可能是否更容易實現呢!言傳身教很重要,我認為身教應當是重于言傳的。父母對孩子的愛不一定是驚天動地,有時如春雨般潤物細無聲,更有成效。
讀了這本書后,我有幾點感想,與大家分享。
首先,認真對待孩子的問題,保護孩子的好奇心。這點非常重要,我覺得它是形成和諧的親子關系一個重要的途徑。大多數父母與孩子朝夕相處,但其實沒有真正走到孩子的心里。從幼兒時期,孩子喜歡用手、腳、身體去感知世界,而我們習慣性去保護他,怕他摔了,疼了,安全是安全了,但屬于他的探索和樂趣卻沒有了。大一點的孩子對很多事情也很好奇,比如為什么小鳥能飛,而我們不能?天上的云為什么會變顏色?為什么外婆臉上有皺紋,而媽媽沒有?為什么……也許一開始你會覺得孩子真可愛,時間長了你是不是會覺得煩,因為很多問題你也沒有深究過,沒法明確的解答,而此時你如何回應對孩子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。
我曾經聽一個媽媽說:“我叫兒子去問老師,別來問我!”真的很可惜,你拒絕了一個孩子的好奇心,他以后很有可能因為你的回答而漸漸不再那么好奇,沒有那么強烈的探索欲,從而發現問題、遇到問題時也沒那么想要去解決去搞明白了,失去了探索世界的欲望,進而失去了前進的動力,這是多么可怕啊!
書中的媽媽給我們做了一個好的示范,孩子不止一次問世界上第一個人類是怎么來的,媽媽答了幾次后還似懂非懂,后來帶孩子去書店查閱書籍資料,孩子搞懂了再沒問過這個問題。慢慢的,孩子養成了自己查閱資料的習慣,這其實是在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。后來才明白,孩子問的問題看似淺顯,其實意在更深層次的含義,而我們千萬不能敷衍、訓斥孩子,媽媽態度不好,便會讓孩子沒有了好奇心。
其次,盡力打造一個書香門第。我說盡力,因為現在社會是信息爆炸的時代,我們獲取知識可以從多媒體、手機、電腦等等方式,不僅僅從紙質書上來,而碎片化的時間,導致專心閱讀紙質書籍的習慣越來越難。
我們希望孩子愛上閱讀,那首先問自己:你在閑暇時候是否書不離手,你們書房里有多少書籍?有句諺語:龍生龍,鳳生鳳,老鼠的兒子會打洞。其實就是家長榜樣的力量。
帶孩子去書店,我常聽到家長對孩子說“買回去有什么用呢?你又不看,在書架上積灰!”這里我覺得因果關系錯了,不是因為孩子愛看書而買書,應該是先買書,讓孩子隨時隨地有書可看,旁邊有個同樣愛看書的榜樣,慢慢的孩子也會愛上看書。
好的習慣,不是一蹴而就的,但是壞習慣好像特別容易養成。如果家長在家多看幾次手機孩子就會纏著你要玩手機,你不給的話孩子要發脾氣。他一旦認定你是區別對待,那你的回答就會顯得很蒼白無力。所以,我們做不到時時刻刻捧著書,但盡力每天固定一個時間和孩子親子閱讀,小一點的孩子可以家長讀給孩子聽,大一點可以相互陪伴,但各看各的。如果真的對書本沒有興趣,可以從自己的興趣入手,比如我家爸爸對炒股感興趣,時常抱著個手機,美名其曰我在工作,我就給他買了幾本這一類的書籍,因為書籍記錄的文字是需要反復校對的,一般比那些錄制的視頻要更嚴謹,往往可讀性更高。如此,耳濡目染,你就會收獲一枚愛閱讀的娃。
第三,孩子做錯題,該如何引導?我在寫這篇文章時,孩子正在旁邊練習詞語,寫好了,我一看14個詞語9個正確,5個錯誤。我問:“你覺得都寫對了嗎?”他說:“是的,這是第二遍寫了,大多數詞語課上都練過。”聽到這里,你會不會生氣,既然做過一遍還會錯這么多嗎?你有沒有認真做?然后我把結果告訴他,他很驚訝!看我比較平靜,并沒有要罵他的意思,他感覺做錯了事,訂正完后抄到錯題本,并保證每天早晚讀幾遍,直至牢牢記住。
其實,這件事非常小也非常普遍,但大家處理的方式卻不盡相同。我講講我的原因:首先,大家都聽過艾賓浩斯記憶曲線吧,學過的知識若不復習,一小時后只剩余44%,一天后只剩余33%,六天后只剩余25%,這是理想狀態下,如果孩子科目多,每天要記憶接受的新知識很多,那忘得也許會更快。既然遺忘是大腦的正常現象,他忘記了寫錯了,也是正常現象,我為什么還要生氣、責怪他呢?父母都是普通人,難道還希望娃有過目不忘的本領嗎?其次,老師布置作業就是為了讓孩子去鞏固學過的知識,那么幫助孩子認真鞏固,并告訴他忘記是正常的,之后根據規律去復習——我認為這樣是對的。
那為什么有些家長會生氣呢?上周我和孩子一起背了幾篇課文,除了幾篇古詩是我讀書時背過,有點印象,幾段課文孩子比我背的快。所以,你會發現孩子記憶力沒問題,甚至比成年人更好,那就是方法的問題了。可能家長對孩子有過高的期望,覺得學過的都應該記住,記不住就是不認真,這是態度問題,態度不好就應該指正,只是指正也還行,不要上升到對孩子否定,訓斥、批判的層面,那就嚴重了,經過幾次后孩子可能會不自信、不想學,家長再說他就不聽了。
相反,犯錯時家長耐心指出錯誤,并引導后續認真復習,一般來說孩子不會反感,他也希望自己能夠做得更好,得到家長的肯定。如果發現錯了這么多,我立馬情緒上頭了,那后面的結局就一發不可收拾了。家長情緒穩定,不動輒發火打罵,遇到問題愿意與孩子耐心溝通,不以成年人的想法妄自揣度,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換位思考。家長需要幫助孩子解決問題,而不是站在審判位置去評判孩子,當他犯錯時,應該先改正,然后反思為什么會錯,如何做以后才不會錯。那就是后面我的建議了:訂正、摘抄到錯題本、復習直至牢記。
最后,開篇的一句話與大家共勉:要從陪伴學習轉變到學習陪伴。本書涉及到的內容遠不止這些,大家有興趣可以去閱讀這本書。如果家里有娃在上中學,作者還有兩本熱銷的《與孩子一起走過初中三年》、《與孩子一起走過高中三年》。我結合自身做了以上的分享,希望在育兒的道路上,我們都能找到適合自家娃的方法。
(明日控股 蔡溢寧)